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挖掘沟渠,只待田里翻耕播种之后,就可以将溪水引到田里进行灌溉。
而人多一方则由他本人带着拿着铁锹等工具来到湖边,开始在之前确定好的低洼处挖掘平整泥土,将石头、草木等清除出去,然后将这块足有十亩大的地方分成一块块小田地。
奔询问丁奇,说为什么要挖这么多田呢?他是知道水稻种子不是特别多的,根本种不完。
丁奇只说了一句话:
“我们还要种更多的菖蒲草!”
奔一拍脑袋,扭头就走,太丢人了!自己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呢?
田地翻整好,离湖边有十余米的距离,各块田之间也有六十余公分的距离,方便进出。
这片水田的水来源有两处,一处是山上流下来的那条小溪,已经被丁奇安排人挖了一条沟用于排水。当水田中需要水时,将进水口打开就能用于水田灌溉。当不需要水时,就将进水口关闭,从旁边的沟渠中排出去,流向湖中。
另外一处,则是在湖岸边挖出一个围堰,围堰和水田之间通过一个半米宽的沟连接。平时不用水时封堵起来,用水时打开封堵即可自动流入水田中。
至于围堰本身,则是为了存水,和以前讲的围堰是用来排水的功能正好相反。围堰平时和湖水连接,待灌溉开始时,则将与湖水连接处堵住,人力向其中注水。现在还建不了水车,只能人工借助水桶和陶缸之类的工具从湖水中向其中注水。
其实关键的问题在于,丁奇目前还不想把人力过多的放在深挖水田这项工作上。他只是想进行一个初步的试验,种植水稻和菖蒲,反正冬天水田干了之后
也可以根据之前的情况进行挖掘,此事还不着急。
这些挖掘水田和围堰的工作同时进行,水田一块有九块,呈九宫格样式,围堰则挖了两个,能够同时向水田注水,结合上面的水溪注水,能够快速将水田注满。
哗啦啦~
水流欢快地流入这片刚刚挖好的水田中,快速向各个地块注入,慢慢渗入土壤里,将土壤和块状泥土化开。水积满之后逐渐升高,没过土面,将周围田埂上松散的土壤淹进水中,直至不能撬动分毫。
在水没过土壤二十多公分后,丁奇就让人不再放水,准备浸泡后三天后再翻泥。丁奇虽是北方人,但看的电视多了,也见过南方人水稻种植的一些简单画面。尤其是翻泥那块,应该用水牛拉犁铧进行翻土。但现在没有水牛,马又不合适,只能人工进行。
而在旁边一小块长宽两米的水田中,周围树了一圈栅栏,防止有野兽进入。这里,丁奇亲自翻整土地,将杂草树根石块等全部清除出去,再用铁锹进行翻地,用烧铸出的钉头耙(pa,第二声)将土壤耙平整后才将水引入。
这块水田是用来育苗的!
育苗时水不能多,不能有积水,保持田里湿润即可。所以在水漫过土壤五公分左右之后,就没有再进行灌水,余下的水会慢慢渗入田中,却不会让育苗田中积水。
丁奇趁着第二天天气好,将提早吸胀好的水稻种子撒进去,上面搭上十字交叉的横棍,铺上兽皮进行保温,希望稻种能够尽快出芽。现在的天气已经开始变热,加上保温层,能够使发芽的温度保持在30度上下,这是比较适合的温度。等待五到七天,就能发芽。只不过,发芽率能有多少,就不是丁奇能够决定的事了。
等待水田浸泡期间,引水灌溉的沟渠已经挖好,丁奇又带领大家开始犁地。
犁铧在荆和马鹿两组人的合作下,成功做出。先期做出一个,进行了犁地试验,刚开始有点不合适,犁铧入土角度和翻土曲线的牵引点选择上搭配不是特别好,操控人和马匹之间的力量不够协调。
没办法,丁奇只能再次描画自己印象中小时候农村的犁铧样子,荆照样寻找合适的木头,将犁铧入土的着力点和马牵引的力量原点尽量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。
中国的犁铧出现在西汉时期,结构简单,却完全符合力学原理。农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使用的犁,和西汉时期的犁没有太大区别,都是由犁尖、犁镜、犁床、犁托、犁柱等多部件组成。犁尖安装犁铧,配上犁镜,马拉着犁托的位置进行翻地。
犁铧和犁镜用青铜浇铸而成,犁铧呈V字形,后面有孔洞能装在犁尖上。犁镜是一块铜板,略微向外弯曲,被两根青铜钉固定在犁柱上,它用来将犁起的泥土翻向一边,主要是翻到右边。
至于犁托前方,则用一根五十公分长的木头挂上去,木头两端各牵引出一条长四米的绳子,挂在前面马脖子上的围脖,就可以开始犁地。
犁地时,吸引了大批部落成员过来观看,没见过啊!
很显然,扶犁的事儿得由丁奇来做,至于牵马的人,奔不会让给其他人。至于拉套的马,非小二黑莫属,这家伙看到丁奇在马圈外转悠的时候就奔过来,伸长马脖子在他面前不住撒娇,让丁奇都不好意思不选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