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楚国跟晋国学的这招,比晋国用得还要炉火纯青,最后通过扶植越国,成功将吴国这个能够与楚国争持的攻灭了,而楚国也依靠其庞大国力,在越王勾践死去后,压制住越国,继续在南方称雄。
可怜越国,在范蠡退隐,勾践逝世后,便再无作为,慢慢在历史舞台上悄无声息地消失了,最终的下场,也是成为了楚国的其中一块国土而已。
“吴越争霸”多年,各自耗尽了其国家潜力,弱国寡民的悲哀就是如此,一直胜利还能凭借掠夺补充自己的国力,但是一旦受挫战败,自然就会打回原形,再无力与大国相抗衡。
自吴国和越国相继衰落之后,楚国就长期雄踞南方,与东方的齐国、西方的秦国一样,身后都没有敌国侵扰,如此一来,国力自能慢慢积累,不用担心后院着火,也能专心用兵一处,所以到了战国后期,秦、齐、楚三个大国基本就是天下风向标,任何一国想要有所动作,都要考虑这三个强国的意见,要么甘词厚币、利益分润以争取其中一个强国的支持,要么使得这三个强国之间互相牵制、无暇他顾,总之如果让其中一个强国盯上的话,那么任何国家的任何图谋,基本上都是胎死腹中的下场。
战国后期,楚国实力与齐国互为伯仲,除了秦国一家独大外,山东六国中自以齐国和楚国为首,而齐国由于地处东方,与西方的秦国只是遥遥相对,并无什么实际的接触,由此对合纵抗秦之事,屡屡是模棱两可的态度,完全没有多少急迫感。
反观楚国,由于与秦国国土接壤,自商鞅变法后,秦国日渐强大,不断侵占楚国土地,而且秦国的耕战制度,也极为吸引当时食不果腹的诸国国民,由此凡是与秦国接壤的国家,都出现了大批逃往秦国的民众,正正应了商鞅所定的“徕民之策”,将他国之民变为秦国之民,既填充秦国人口,又开发了秦国耕地,更是削弱了他国国力。
而且秦国与楚国接壤之地,都是汉水流域,此区域地形,秦国处于汉水上游,楚国处于汉水下游,历来只有秦国沿水而下攻打楚国的份,楚国要向逆流而上攻打秦国,却是几无可能的了。
是故,楚国对秦国,可谓深有切肤之恨,尤其后来秦国使臣张仪,欺骗楚怀王要以商於六百里献给楚国,希望楚国与齐国断盟,与秦国交好,楚怀王轻信张仪,快速与齐国断交,到了问张仪索取六百里商於之地时,张仪却只说是将自己的六里封地献给楚怀王而已,安有六百里。
楚怀王得知消息,知道被张仪欺骗,于是含怒发兵攻打秦国,不想被秦国联合他国合伙坑了楚国一把,楚国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商於之地,反而因此失去了汉中之地。
之后楚怀王数次被张仪口舌说服,最后更接受了张仪的邀请,到武关与秦昭襄王相会,以讨论两国多次战争造成的国土争端问题,不想秦昭襄王本来就无意与楚怀王探讨国土之事,只是存心引来楚怀王,欲要扣押楚怀王以威迫楚国割地而已。
而楚怀王毕竟身为强国之主,并没有轻易就范,秦昭襄王见此计未能得逞,只得将楚怀王先软禁起来,慢慢再向楚国索要土地。
楚国朝廷上下,最后硬是没有让秦国意图得逞,反是立太子为王,是为楚顷襄王,秦昭襄王见楚国如此强硬,只能偷偷放走楚怀王。
楚怀王逃到赵国,赵国不敢招待,只是谋取了楚怀王身上的和氏璧就让楚怀王离开了,楚怀王随后逃到魏国,魏国同样不敢收留,正好此时秦国发现楚顷襄王并非贤君,让其为楚王正正符合秦国之利益,于是派来追兵追回楚怀王,不欲楚怀王回到楚国再次为王与秦国为难。
就这样,楚怀王被秦兵追回,最后在咸阳郁郁而终,成为了战国历史上一个最悲催的国王,亦深为当世和后世之人可怜,就连后来项梁和项羽起兵反秦,所立的楚王也称为楚怀王,就是为了激起手下军民的义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