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心欲碎,鞭挞黎庶令人悲。”这迎上欺下的“狗腿子”活,实在让刚直不阿的文人们难为了。白居易作周至县尉后,因公到京北府,看见莲花,深发感慨:“今来不得地,憔悴府门前。”不久,离开这个招人厌烦的职位,但常提及这讨厌的经历,称为“风尘吏”、“府县走吏”、“一行作吏,便无足现”一提这事便觉脸无光彩。说起来柳宗元当过蓝田尉,李绛,柳公绰作过渭南尉,他们只是不想多说罢了。
士者仕也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。”摆在中国古代士人面前的,是一条人生的单行道,千军万马都要过登朝入仕这条独木桥。任何一个隐逸的士人,一生受教的都是儒学,三不朽的抱负压抑着人生,套上社会精英的“枷锁”抱着经邦济世、尊主泽民的玄思空想,在自设的实现自我的泥潭里永不自拔。
三
孟郊书生气看来很重,偶尔的发泄,也只停留在诗歌里。在唐代很有些开放度的社会里,朝廷眼里遍地是金灿灿的,谁不会来找你这块蒙尘的真金,这一 性格便要吃亏,只有写诗自娱、自渎。
孟郊在唐诗的地位应该不低,活着时已有“孟诗韩笔”的称誉。孟郊自己也说:“诗骨耸东野,诗涛涌退之。”这话还算客气,留下一半荣誉给韩愈,只是两人的诗各具特色。韩愈属文章高手,但心存浮躁,韩愈的日子过得潇洒自如,活得很实在,很世俗。宋人多讽刺他不善处穷,浑身俗骨,不无根据。张藉批评他既倡儒道又好赌博,既装圣人,又蓄家妓,弄得未老先衰,四十来岁已如他自己所说“而视茫茫,而发苍苍,而齿牙动摇。”也常有人讽刺他贪财,说像庸俗的政客,拜在权贵脚下,溜须拍马,讨饶求官,一般奴才气。然照例如苏东坡所说“文起八代之衰”浩然而独存。
那些浪漫诗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皈依正统,现实主义诗人更不满现实。然唐代有几个甘于寂寞,做归隐的文人呢?有许多在长安道上看不见尽头的文人,装腔作势地要去隐遁,可又不愿走得太远,太远了朝廷看不到,就要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当隐士,却时时关注城里的动静,生怕错过了入世发迹的机会。孟郊倒是远远地走出长安,云游天下去了,先后去了朔方、汩罗江,凭吊那共命运的屈子。
一般说来,韩诗气象比较阔大,孟诗思力比较深刻,其实韩愈文章天才,诗一般。孟郊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小,中晚唐不少著名诗人极推崇他的诗才。孟郊死后,贾岛在哭孟郊诗说:“冢近登山道,诗随过海船。”他死时诗篇已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海外。北宋江西诗派瘦硬风格的形成是受孟郊的影响。
孟郊绝对没有李白的名士派头与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,无法成为不与群鸡争食的凤凰,他只能按部就班地参加科举考试,挤那条浩浩荡荡的晋身之路。然大一统的盛唐之后,如唐太宗所言“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”这样的大环境里,士人的出人头地,实在太难,自然免不了到处碰壁。孟郊干等了四年,做官的激情渐渐退去,留下的是对诗的忘情。孟郊的诗走了苦吟一路,打出了牌子,一生便要为之付出。他自己熬得过,韩愈、李观、张藉他们却看不过,屡屡求朋友帮忙,给个一官半职,然孟郊那个不善交际,不愿奉承,半死不活的德性,不会给人好感。在世俗里混,在滚滚红尘奔,免不了生活的匮乏与贫贱,孟郊面临的是人世耻笑。即便能做到收心敛性,战胜自我“磨损胸中万古刀”仍然是饥寒交迫,仍然是做人的不幸,仍然是精神层面上的痛苦与折磨。
孟郊辞了县尉,工资没了,生活没了来源,进士身分罢着,打工不干,为大款们代笔,拉赞助,不现实。一来这孤傲性格让人不敢亲近,二来他的诗作风格不能令人欢心。尽靠妻子卖些针线活,这日子非常艰难。不像韩愈,为人写墓铭与祭文可获钱财,但为得润笔费而滥情卖文常遭讥讽。
孟郊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有贵人相助,也算上天有灵,孟郊的诗魂在那个浮华时代与一位权贵的心碰撞了起来,这位权贵便是朝中名相郑余庆,这位郑大人才高八斗,他觉得当代诗人中惟孟郊诗直入自己心底,郑大人一身正气与硬气,宪宗时因抨击腐败被罢,他早就想结缘这位孟才子,但又担心吃闭门羹,唐时文人戏弄官员的事时有传出。
806年,韩愈将孟郊推荐给了郑余庆,遇上郑余庆这样的人物是孟郊生命里的安慰,这位清官四朝为相,在宫廷五十年,所有俸薪分给下属,家境清寒。郑余庆是位视金钱如粪土的古代将相,每到外地赴任,带足银两,分给贫官贫民,故郑大人每到一地,求资助者无数。皇上也告诫使从“余庆家贫,不得要有求取”朝野上下,德高望重。
韩愈的推荐,这个忙自然要帮的,郑余庆此时在朝中被挤,出来当个河南尹,比今天的省长稍强一点,省长一旦出手,孟郊到了另一个世界,很快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。孟郊旋即启程去洛阳,此时的孟郊已贫困到“借车载家具,家具少于车”的地步。郑大人特别关照,将他安置在洛水北岸的洛阳立德坊,门牌显赫:“水陆转运判官孟郊宅”; 又于临水高处筑亭榭曰“生生亭”这身分,这宅第的取得,是一夜间发生的,他完全可以将失去的寻找回来,可以像唐代那些著名诗人一样,尽情享受,人生的路上可以歇歇脚了。孟郊人格的高尚此时显现出来,宅第内不置任何上档次的家俱,仍旧空无一物,妻子照例每天念经,孩子们仍然营养不良,民间疾苦仍是他关注的,那首“寒地百姓吟”就是在豪宅里写出的。不久母亲去世,按唐朝的规矩,回家尽孝,孟郊生活又陷困境。
810年春,韩愈任洛阳令,孟郊有较多机会与韩愈交游论诗。一件意想不到的天灾又降临到孟郊头上,一场病疫,在短短数日内,病魔连连夺去了孟郊的三个儿子。人生的惨烈,让孟郊发现了“天本无道”他一气写了九首杏殇诗,借花蕾的凋落,哀悼早夭的幼子,抒发他难以排解的剧痛。一个“心已摧”的诗人,倒是迸出几句“传世之语”太快乐比太痛苦更不易发激诗的灵感,声色犬马、酒足饭饱的诗人只有饱嗝可打,臭屁爽朗,诗绝对做不出。他自述作诗的情景是:“无子抄文字,老吟多飘零。有时吐向床,枕席不听解”;“食荠肠亦苦,强歌声无欢”;“吹霞弄日光不定,暖得曲身成直身”(答友人赠炭)。妻子以佛的启迪,故早早地进入佛境,念佛度日,丧子的悲哀使她麻木,倒是韩愈写了长诗宽慰孟郊。
813年,孟郊自知生命将到至尽头,写了秋怀十五首“老人朝夕异,生死每日中”那种幽寒老苦与日俱增,步履也无力移动,常常担心下了床,走到门口便不能走回,看来他病得不轻,即便如此他那些自述贫困穷态境遇的秋怀诗,仍写得十分动人:“秋至老更贫,破屋无门扉。一片月落床,四壁风入衣。”“冷露滴梦破,峭风梳骨寒,席上印病文,肠中转愁盘”这一年,郑余庆任山南西道节度使,管辖数省,因为郑余庆太敬重孟郊的为人和诗风了,推崇孟郊的是那个“寒”字,想到孟郊仍挣扎在贫苦里,奏请孟郊为节度参谋,试大理评事,看来郑大人最后要与这位伟大的寒士共一次事。在他身上学几招,但此时的孟郊已万般皆空,生活已难以自主,不过郑大人的情一定要领的,孟郊一改诗风,运起一腔豪迈酬谢之:“国老出为将,红旗入青山。”孟郊携家赴任,惜途中暴病死。
史载,孟郊死时“家徒壁立,得亲友助,始得归葬洛阳”这里所指的亲友,无非是那帮诗友。即韩愈、李观、张籍他们张罗,郑余庆买棺营葬,还供养孟郊的妻子余年。
四
浩浩荡荡唐代诗人里,孟郊的学问意识该是第一流的,对诗的研究与理解极为独到,直往深度里去,这一点,唐代的大家们都做不到。他扑下身子做诗,谋篇布局别开蹊径,用词造句力弃平庸,史家评价其孟东野诗集十卷“其中多镂心刻意之作”
安史之乱,不仅是唐政治恶疾的突发点,也是唐诗的拐弯处,国运的衰落,民生的疾苦逼迫诗人改变传统手法,这一迹象首先在杜甫身上映显出来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文学史上写实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。孟郊觉得杜甫只是提出了问题,于是打出“下笔证兴亡,陈词备风骨”的主张,扛起复古主义大旗,这种险怪瘦硬的诗风,虽导源于杜甫,实大成于孟郊。
孟郊的贡献在于盛唐诗歌高峰之后,别开蹊径,把唐诗从“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”的境地解放出来。这种新写实诗风中给晚唐诗人贾岛、陈陶、周朴、李溟、刘得仁、曹邺,宋代诗人梅尧臣、谢翱、无尽居士,王令、陈后山、林和靖等人以深刻的影响。然都不可能超越孟郊,孟郊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吴兴才子上了长安道,这个人叫沈亚之,两次落第后,牢骚满腹,杜牧说是“吴兴才人怨春风”沈亚之曾下决心做个诗人,然一读到老乡孟郊的诗,尤其读了他的山水诗,如峡哀、石淙、泛黄河不写则已,写必为风云着色,替山水传神。发现诗已写完,沈亚之很聪明,调转枪口改写传奇小说去了。
孟郊在政治上实在称不得蹉跌,更谈不上惨败,不善用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我,进取之心只表现在诗内,不渴求为世所用,更不会去进表上书,锐身自荐。政治才识何等的欠缺,在对政治权势的依附中泯灭了自己,习惯于随俗俯仰,与世沉浮。于是不存在什么再找机会重抵政坛,锋芒再试之类的话题,只知道一个劲往诗途上奔,全不管下次转向与叉道,一个劲地展示自己的才华,全不问这才学是否对人家胃口。弄得苏东坡也很矛盾“我憎孟郊诗,复作孟郊诗。”
孟郊死后,关于他的评价问题走上歧途,孟郊开了山水诗险怪瘦硬的艺术风格,因为有韩愈这位大儒挡着,他便不能靠前,后人为了讨好韩愈,生拉硬扯地将孟郊诗风说成是韩愈的,是为可悲可哀,扬韩抑孟之风顿起。欧阳修说他仕途坎坷又拙于生计,于是生活困顿与窘迫,于是心态悲凉,诗也悲凉,于是心胸局促。宋人葛立方分析孟郊登第前后的首诗,说孟郊“非远器,不遂志。”话说得刻薄了。苏东坡因此说他“饮食起居,有戚戚之忧。”宋人眼里,孟郊纯粹一个悲凉落寞之人,照此个性气质,难成大气候。大家们的偏见,孟郊当然是苦定了,孟郊便被定格在“苦吟”里,狭隘孤僻等诸多贬词接踵而至,一代诗神湮灭了。
宋人对于孟郊的评价看来很成问题,倒是明人看出了孟郊诗的高处。明人钟惺的观点:“孟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,高则寒,深则寒,勿作贫寒一例看。”他关于寒江、寒天、寒地、寒境的诗作,设想之新奇,表达之透辟,可谓“出神入化,泣鬼移人”孟郊诗风里那股埋泉断剑,卧壑寒松,孤峰之气,用一个“寒”字解释,是到位的。朱熹由此说他“思量到人不到处”孟郊的文字“上天下天水,出地入地舟”“上仄碎日月,下掣狂猗涟”“幽怪窟穴语,飞闻胯响流”常人难以出手。孟郊的“一片古关路,万里今人行”照例可以演绎成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那种意境。寒士的遭遇对于孟郊说是刻骨铭心,倘若他稍稍会一点钻营、讨好、含蓄,扑面而来的安富尊荣生活的机会绝不会错过,不过,秋怀十五首、寒溪九首这样的珍品后人无从读到,对自然现象中“寒”之种种境界的曲折摹写无法欣赏到。
高处不胜寒,这诗句写给了孟郊。孟郊作诗往往苦思力锤,入深履险,甚至含着涩味。他对山水诗的研究极有见解,清淡学王维、孟浩然的雄森一路,悲悯学杜甫的入蜀之作。不过,孟郊并非字规句模,不肯丝毫与人雷同的,即便学前人的句法章法,也都是变本加厉,自具面目的。韩诗的诡奇艰险之处,应该是受孟的横空硬语的影响。苏东坡关于“郊寒岛瘦”的评价,倒是不错的。可常人理解这“寒”字,直往贫寒上靠,史家们也讲孟郊胸襟狭小,器度局促,孤苦零丁。这颗寒星一直远离人群,悲苦的人生伴随到他死后一千多年,是为文学史上的悲剧。
孟郊“一贫彻骨”这贫病交加的凄景,冷酷无情的世道,这无助的人生都只能在片言只语里显现出来。这难以想象的愁苦之心,给了他苦的深刻,那些瘦硬奇警,入木三分的诗句,都经过苦思锤炼。他的苦吟,并非刻意追求奇险,而是为了使内容表现得更警辟。他希望成为一个纯粹的诗人,渴望创导一种诗风:“天地入胸臆,吁嗟生风雷。文章得其微,物象由我裁。”
孟郊因不善交友,更不善与名家交流,故他的诗一直被冷落,只有韩愈看出其过人之处,韩愈也深感自己技不如人:“有愿化为云,东野化为龙。”孟郊那绝妙独到之处,常人根本无法想到,如游终南山诗:“南山塞天地,日月石上生。”一个“塞”一个“石”字,有出人意表的雄厚奇气概。他的写景诗洛桥晚望“天津桥下冰初结,洛阳陌上人行绝。榆柳萧疏楼阁闲,月明直见嵩山雪。”透森冷幽静之气,突险峻峭拔之笔,将人导入更高的意境。韩愈绝对佩服,他向友人推荐孟郊时说他的诗“横空盘硬语,妥帖力排。”这种感觉二百年后,也为大诗人苏东坡找到,苏轼称他的诗是“诗从肺腑出,出辄愁肺腑”实让人回味。
孟郊大概远离酒色,故不能沉酣于酒,不能狂醉便不能“傲逸”不能豪放,只能时时清醒着,时时关注民生,贴近人生,放逐苦难,人家都在享受生活,孟郊却爱给自己找一些沉重的东西,整日背肩上,永不卸掉。孟郊的贫苦已濒临绝望,但他活得很希望,他在概念中存活,具有在孤愤、幽怨、抑郁里发活下去的勇气。
浩若繁星的全唐诗人队伍里,杜甫和孟郊是两位苦命人,孟郊比杜甫的命更悲苦更凄惨,正是这两个人打破了盛唐美景。一见杜诗,仿佛见到盛唐荒芜的一角,一接触孟郊的诗,更见大唐的颓唐之容,正所谓“以诗证史”也。